第423章 找不找

李定安提起笔,唰唰唰唰唰。

笔走龙蛇,如行云流水,一条条河流跃然纸上。

何安邦暗暗感叹就这份绘图的功底,国博就没几个人及得上……

稍时,李定安逐次给河流做标记,何安邦猝然一顿这是黄河……这是涧河……这是洛河……这是伊河,这是伊洛河……

再看古地理图锡林河与古城四周的护城河的地理位置,岂不就和这上面一模一样?

“这……这什么情况?”

“局中有局,阵中有阵……”

李定安运笔如飞,又长长的叹一口气“布阵的是高人古城内的风水布局是‘水土同卦,龙水连珠’,所以,他在城外又布了一座风水大阵河山控戴,形甲天下……”

“城里布局如故宫,城外格局似洛阳?”何安邦的眼睛慢慢睁大,“怎么这么巧?”

“不是巧,而是这两种风水格局早就有,不过是人为制造,合二为一古城是人建的,应合紫微局,这四条河也是人为从锡林河流引而下,应合河山控戴之局……”

“那山呢?”

“别急,我马上画……”

李定安又拉过一张纸,大致画了个圆,又在圆内划了几道线和几个圈。

随后拍了一张照片,发了出去。

“肖主任肖主任,我李定安……看到图了吧?从现在开始,以古城为中心,以圆内的直线和小圆圈为坐标,开始探……但十有**是人造山,不会太高,也不会太大,所以探的时候要仔细点……”

“李老师,收到!”

随即,各组动了起来,皮卡与越野又扬起一道道土龙。

何安邦指了指“这九道线是什么?”

“洛邑九山!”

洛阳城外的九座山?

“这九个小圆圈呢?”

“河图九星。”

在天为象,在地成形……照这么看,确实对上了。

前提是,古城外真的有九座山。

“准不准?”

李定安斩钉截铁“十成十!”

他之前纯属南辕北辙找错了方向,只想着按五行、八卦辩方正位,光盯着宝格达山和查干淖尔湖,却忽略了最关键的部份阵在城中,古城才是阵心。

要不是于徽音和舒静好提醒了一下,如醍醐灌顶,茅塞顿开,天知道还得浪费多少时间,耗费多少精力?

说不定最后什么也没找到,就此放弃也有可能……

李定安长长的舒了一口气,又重重的点头“谢谢,记你们一功!”

于徽音瞪了他一眼。

舒静好却低下头,捋了捋被李定安揉乱的头发,心脏也“嗵嗵嗵”的跳他刚才手伸过来的时候,肯定没想好事……

于小姐不会误会吧?

转着念头,耳边又传来沙沙沙的声音,舒静好下意识的抬起头李定安又画了起来几条河流外围,一座座山脉渐渐成形。

洛邑九山!

这一次,李定安画的更为细致。

何安邦一座一座的数这应该是熊耳……这一座应该是外方……

大致画好,已是一个小时以后,肖住任的汇报如约而至

“李老师,探到了查干湖往北三公里,古城西北方向,沙层之下十一米发现龚陵状土丘,长度三十米左右,山势由西北往东南……已逐层取样从地表十米到四十米之间,没有过于明显的地质间层……”

没有地质间层,岂不就等于这座土丘……哦不,这座山,是一次性堆起来的?

何安邦心里一跳,忙按住对讲机“肖主任,能不能看出土壤主体构成?”

“很典型,粟钙土和荒莫土,掺有少量的草甸土……”

沙漠以北的阿巴嘎,乃至锡盟东半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区域,土壤主要构成都是这三种,可不就是典型中的典型?

没跑了,就是李定安所说的人为堆起来的……

狐疑间,他又看到李定安拿起笔,在西北方向的山脉上标注了一下玉屋山。

刚刚写好,对进机又响“李老师,这次是宝格达山正北方向,距离古城六公里,沙层以下十五米……山陵长度四十二米,山势由东北往西南,没有明显地质间层……”

“收到!”

李定安按了一下对讲机,又在图纸的东北方位标了一下太行山。

再之后,对讲机响的越来越频繁,李定安依旧不紧不慢中条山,崤山,邙山,嵩山,箕山,熊耳山,外方山……再加之前的王屋与太行,九座山,一座都不少。

无一例外,全是地质界层不明显,土壤主体构成一模一样粟钙土、荒莫土、草甸土。

等于全都是人为堆起来的。

再看走向和坐标……不,这个压根就不用看。

因为各组探工,就是按照李定安给的精准坐标,才找到的这些“山”……

再做一下对比,和洛阳外的地形特征别无二致。

“等于这里的风水布局,包括古城,全是人为?”

“也不全是,至少祖河锡林河、查干湖,座山宝格达山全是天然形成,比故宫强多了……紫禁城除了已不复存在的蓟水,剩下的全是人造

宫内各殿是人造,座山景山也是人造,金水河在内的四条河、以及中、南、北三海,包括圆明明、熙和园,全是人造……”

仔细想想,还真就是……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